基地位於台灣中部這個環境優美宜居的台中市郊,曾為都市邊緣的筏子溪流域,近二十年來因都市幅員的擴大,已經逐漸融入都市區域內部,筏子溪流域具有多元生態的原生環境,在都市化過程中,這個邊緣逐漸模糊失焦,漸而形成了一種生態環境與人為開發之間的失序狀態,這也開啟了整個設計概念的發展。本案開發前期即規劃了生態水域作為生態棲地,為避免過多的環境衝擊,同時進行植生覆被及植樹,不但涵養了開發基地的生態,並且也與完成後的建築空間融合成為一體,做為建築開發私部門的辦公總部,存在著正面的土地開發態度以及人與環境共存的努力。
從環境涵構的角度分析,農村合院建築(courtyard type)與自然生態環境成為最具特徵的構成元素,在此案中將合院建築型態重新組構,以院.落(作為開放空間)在基地內重新安置,各院落間依動線/視覺的關係組織起來;將局部視覺片段隨著動線的行進累積集結成整體印象(如中國園林中之轉折與借景),另一方面各院落在自然環境中也成為自然環境的載體,此時建築形式採取幾何性的形式思考,企圖降低建築立面在環境中造成的紛擾,以面狀取代量體,線性取代面狀,去重力的懸浮呈現虛空(概念上減的設計法則),當一切形式、材料減至最簡單的本質時,自然環境自然融入院落與內部空間之中。









